参考消息网4月16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13日刊登题为《当美国寻求与中国“脱钩”,德国企业扩大在华投资》的文章,作者是梅利莎·埃迪。全文摘编如下:
在华盛顿寻求斩断与北京的经济联系之际,德国经济的两个强大引擎——大众汽车和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正在扩大对华投资。
大众汽车宣布了一项新举措,将按照中国客户的愿望定制车型,并向当地的合作伙伴和生产基地投资数十亿美元。这是该德国汽车制造商推出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巴斯夫正在推进一项计划,将斥资100亿欧元建设一个新化工生产基地,其规模将与巴斯夫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巨大总部园区相当。
在整个德国,高管们明白这种投资与美国在经济上孤立中国的努力背道而驰。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来自中国的营收对他们的企业在欧洲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巴斯夫首席执行官薄睦乐表示,来自中国的收入让该公司能够有效抵消欧洲的高能源成本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带来的损失。“如果没有中国的业务,在这里进行所需的重组会变得不可能。”薄睦乐说,“能说出一项我们能赚钱的欧洲投资项目吗?”
大众汽车高管私下承认,这家汽车制造商也处于类似困境。欧洲高昂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使得该公司严重依赖来自中国的销售,以帮助维持公司在欧洲的业务。
现在,这种越来越密切的商业关系受到了德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几个月来,在总理朔尔茨的敦促下,德国政府各部门正轮流讨论一项政策提案,旨在调整德国与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其目的是既要使德国在亚洲各地的关系多样化,同时也要承认与中国做生意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某种平衡。
基尔研究所地缘政治和经济倡议主任卡明说,随着德国从战略角度思考未来与中国的往来,政府必须仔细考虑这种依赖关系。在短期内减少德中贸易关系不是个合理的选项。
“短期内,德国不可能简单地放松与中国的关系。”卡明说,“德国的依赖性太大。”
基尔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与中国“脱钩”对整个欧洲来说代价都非常高,但考虑到德中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对德国来说代价将尤其高。
发表评论